有人提出了这关键一点,朝堂之上,议论纷纷。
同时,苏阳眼前浮现出一块面板。
【姓名:苏阳】
【等级:初级谋士】
【毒士值:26万】
【终极任务:出谋划策,上兵伐谋,以毒士之心成就千古毒圣(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,不争贤名,愿以毒谋成至圣!】
【目前任务:以毒计粮食霸主来垄断大梁周边各国的粮食进出口,视完成度获得毒士值】
【系统商城:已开启】
苏阳微微一愣,没想到这个时候又出现了新的任务。
这个任务竟然是想要垄断粮食进出口,应当与这次占领了越国城池有关。
越国本来就盛产粮食,更是对周边各国有着极大的粮食产出地位。
但现如今,一大半的越国国土都到了他们大梁名下。
那除了大梁周边,也可以借越国周边来垄断粮食——从而完成这个任务!
而一旦完成了这个任务,大梁和越国周边各国都会因此攀附大梁,无异于再次提升了大梁的地位!
想到这里,苏阳眼中闪过一抹精光,最后全部沉积下去。
这些事情还不着急,需要从长计议,就看现在大殿之内,有没有人能够提出有用的决策……
又过了片刻,周围议论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,但是似乎没有一个人,能够提出很好的见解。
他们不约而同,默默看向了大殿之上的女帝陛下,只能请她做定夺。
见此情形,林凤儿无奈地叹了口气。
这大殿之内,确实能用之人少之又少。
千金买马骨的政策已经推行许久,但是真正能派上用场之人,几乎没能来到这大殿之内。
每次想到这里,林凤儿都会下意识看向苏阳。
如今真正能够得她心,能够为她排忧解难的,也就只有这位苏爱卿了。
“诸位爱卿,可是有人已经想出了好法子?”林凤儿还是顺口问了一句。
像这样占领了新的国土,总是会要对那些百姓与物资做出一些安排。
只是此次与从前不同,此次攻占的国土极大,而且在此之前的百姓与物资就已经饱受风霜。
要想好好地稳妥地处理,可不是一件容易事。
这时,李新年深吸一口气,为了能在陛下心中立功、留下好印象,他只能硬着头皮再次率先站出来。
他心想着——不管了,如今能提一点是一点,能有用一点就是一点。
当即,顶着女帝陛下的目光,他行了个礼,朗声说道:“陛下,如今被我大梁瓜分掉的越国国土,多是在战役中占领的城池和与阿兹国协商后瓜分掉的,大多都与我大梁距离相近。”
“兴许,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城池的当地民情着手,以此来安排国土与资源的利用?”
林凤儿微微亮了一下,脊梁也不自觉地挺直了许多:“哦?那李爱卿可是有高见?”
谁知,李新年微微垂下头,眼神胡乱看了许久,还是没能说出个所以然。
“这……毕竟战役刚刚胜利,此事兴许有些仓促,还需要从长计议。”
听到他这样一说,林凤儿眼中的光就黯淡了。
她算是听明白了,这个李新年又是在说上一些废话。
她不禁有些愠怒:“行军打仗如此之久,在这期间你们就没有好好思考决策过吗?”
话音刚落,这些百官大臣的头低得更低了,没有一个人斗胆去看女帝陛下的眼睛,心虚得很。
眼看着女帝陛下要大发雷霆了,苏阳赶紧站了出来:“还请陛下息怒。”
“臣或许有些拙见,能为陛下排忧解难。”
闻言,林凤儿眼眸再次亮了起来,并且比方才看起来要更加期待。
她倒是突然想起来了,在军营中之时,苏阳除了与元帅分析战况和了解越国国土、民生以外,似乎也有做过一些战后的研究。
“哦?朕最是欣赏苏爱卿的有勇有谋,快快讲一讲!”
其他百官大臣也下意识看向苏阳。
如此多次以来,他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习惯了听苏阳的见解。
也就只有苏阳,他做出的一些决策最终最为有用。
李新年却还是十分不服气,从鼻腔中发出一声不屑的冷哼,转开头去。
苏阳可不管他那么多,当即开口回答。
“如今,越国国土两成被晋国攻占夺去,三成被阿兹国瓜分,剩余五成被我大梁拿下。”
苏阳略微停顿了一下,李新年趁机插嘴:“苏大人,你这不又是在说一些废话吗?”
苏阳面带微笑,如同一只笑面虎一般:“李大人,如今你还当真是不稳重了,怎么性子这么急了?”
他又故意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,略微惊讶:“莫非……李大人你是非要在陛下面前,找下官的不快?”
李新年惊了一下,下意识看向女帝陛下。
林凤儿已经神情不悦,眸光都有些寒凉,这样一瞬不瞬地盯着他。
李新年当场就冷汗直冒,连忙垂下头去:“请陛下明鉴,臣绝无此意!”
不管有没有此意,苏阳打压他之后,见他不打算再开口说话了,这才继续说自己的事情。
“除了按照大梁的律法将那些越国国土一一重新划分地界,重新制定并且实行律法以外……”
“陛下,臣已经事先了解过。”
“如今能够被我大梁瓜分的越国国土,正好适合种植粮食,可以借此机会,将大梁的粮食种植提升一个水准、发扬光大。”
朝堂之上,百官大臣们都愣住了,顺着他的话深思一会儿,竟然觉得很有道理。
先前他们还从未从粮食方面去思考过,只是想着要将那些国土城池重新划分成大大小小的县城。
如今看来,确实抓紧一切机会与时间先发展农业最为合适。
在粮食种植方面,大梁本就不占优势,只是如今千金买马骨和培养农学家,得到了一些成效,才没有再沦落到当初那般窘迫的境地。
“除此之外,还可以借此机会,将我大梁的国风与文化早早地发扬出去,渗透进那些越国难民之中。”
>